衣冠流徙 诗书粲然——馆藏西南联大民族调查文书资料展

发布者:孙静姝发布时间:2018-05-30浏览次数:1938

   


    为发扬南开精神,传承历史使命,纪念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南开大学博物馆举办了以“衣冠流徙诗书粲然”为主题的馆藏西南联大民族调查文书资料展。

展览于2018年5月22日2018年6月30日在南开大学范孙楼一楼文物展厅内进行
参观时间:工作日 上午9:00-11:30  下午14:30-17:00
免费参观,入场凭身份证或其它有效证件


       19377月,南开大学校园遭日寇炸毁,举校南迁,受命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次年,迁校定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时期,怀着学术报国的理想,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南开前辈们创建了边疆人文研究室,利用西南联大所在地区的地理优势,深入边远地区,进行开创性工作。

40年代初,云南地方当局计划修筑一条由石屏通往佛海的省内铁路,委托南开大学对筑路沿线的社会经济、民情风俗、语言及地理环境等实际资料进行调研。同年6月,在黄钰生、冯文潜等人积极筹划下,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研究室成立,聘陶云逵为研究室主任,主持全面业务工作。陶云逵将研究室分为边疆语言、人类学(包括社会人类学、体质人类学)、人文地理、边疆教育四组。边疆人文研究室的建立,是南开历史上的壮举,对西南联大来说也是一项特别的贡献。


图:南开大学致陶云逵聘书


抗战时期,一切从简。一间旧庵堂的东厢房,加上借来的旧桌椅板凳之类的家具,便成了研究室的落脚处。研究员们挑灯雕刻蜡板,自行油印的学术刊物《边疆人文》,也成为了边疆人类学研究史上的重要资料。


图:《边疆人文》


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研究室研究员,于1942年至1943年先后两次对石佛铁路沿线的玉溪、峨山、新平、元江等地进行综合考察,收集并整理了这一地区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及经济地理等多学科的丰富资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为人们认识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风貌展现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图:“1942年之工作队”照片(左二为黎宗瓛,左三为陶云逵,右一为黎国彬,右三为高华年)


对此次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研究室所进行的大规模、长时间的综合考察,国内学术界及各方面给予高度评价:“不畏艰难”、“把案头研究与实地调査结合起来,把社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堪称学术研究的典范。”

本次展览,展出了南开大学馆藏的西南联大时期边疆人文研究室的大批珍贵研究文本资料,包括联大时期的官方文件,研究员考察拍摄的珍贵照片,绘制建筑、特殊纹样的图纸,调研数据,文章原件以及部分考察时期收集的边疆民族的实物资料,如十环剪刀、鎏金石佛等。

这些资料,见证了在艰难困苦的抗战时期,联大师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将学术追求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展现了当时学者们的学术态度和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