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博物馆数字典藏上线 首批21件文物亮相

发布者:南开大学博物馆发布时间:2022-05-18浏览次数:15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博物馆是座宝库,要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博物馆的力量充分释放。


5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当天,由南开大学博物馆开发的“思源聚珍”——南开大学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展正式上线,首批21件文物精彩亮相。



以创新传承历史文化

“思源聚珍”数字典藏收录的首批21件精品文物,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跨越8000年,涵盖陶器、青铜器、瓷器等多种品类。每一件文物都浓缩了前世今生的传奇故事,延续着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

倘若你听说过“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或者爱好在闲暇时焚香、熏香,亦或是对古代文人所用香器颇有兴趣,那这件青花双螭耳三足炉可能会“满足你的胃口”。此外,“思源聚珍”还有商周时期国之重器“涡纹青铜鼎”,展示礼仪典章;有“青白瓷堆塑瓶”的堆叠纹饰,讲述古代“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更有“古埃及圣甲虫雕饰”,静静诉说着异域“法老的胜利”……






展示形式上,“思源聚珍”将平面展示与动态演示相结合,借助三维扫描技术,还原文物的立体形态,并通过场景复原,打造沉浸式体验,让用户在便捷、趣味的探索过程中完成与文物的交互,实现对文物文化内涵的深度学习。

其中4件精品文物,可通过“观物”“研迹”“摹纹”“知意”四个维度,由表及里、深入探秘。“观物”可浏览文物高清三维模型,获取器物形制信息;“研迹”可获得文物的相对年代、材质、功能等的基础性介绍,让观众对文物本体构建基础性认知;“摹纹”是对文物蕴含的文化符号进行提取,进一步对文化符号进行描述与介绍;“知意”是对文物使用情境进行塑造,让观众深入了解这几件精品文物的历史演变进程,感悟文物所蕴含的文化理念。

另外17件精品文物重点突出“观物”“知意”两个维度,言简意赅。后续随着三维数据的采集,“研迹”“摹纹”两个维度也将陆续上线展示。

以科技赋能高校博物馆

南开大学“思源聚珍”数字典藏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数字环境下文物信息的沉浸式体验和跨媒介传播,并兼顾专业教学和科普教育的不同需求,可以适配常设文物展览、科普教育、专业教学、科学研究等多元化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数字典藏的设计和开发由南开大学博物馆组织南有嘉鱼学生团队完成。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包括文物三维信息采集、文物信息阐释,以及小程序的功能设计、UI设计等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高校博物馆作为育人平台的优势,由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生们更是决心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服务社会的饱满热情,积极投身公共考古推广工作,致力于做文明的传递者。

未来,南开大学博物馆将持续推动“思源聚珍”数字典藏的迭代升级,不断扩充文物数量,丰富展示形式,完善交互功能。并以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博物馆新馆建设为契机,加强数字展厅、数字教育、数字文创、数字传播的联动建设,持续推进馆藏文物价值的深入阐释和传播推广,让文物“活”起来,为师生及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